1小時產1200噸鋼卷!智能時代,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
|||
來源:央視財經 | 發布時間:2022年09月19日|||
摘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工信部共同打造,財經節目中心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智造中國》,18日關注河北、天津。 |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工信部共同打造,財經節目中心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智造中國》,18日關注河北、天津。 河北:智能時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河北是傳統的鋼鐵制造大省,大到飛機,小到家電,鋼鐵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智能制造時代,有哪些科技創新在助力鋼鐵冶煉變得更安全、更智能?記者來到了河鋼集團唐鋼公司新建的千萬噸級智慧鋼鐵廠。 “千錘百煉” 智能熱軋產線90秒軋完一卷鋼 鋼水要變成大家熟悉的形態,需要進行物理變化。首先鋼水持續不斷經過結晶器凝結成硬殼,寬度可調、厚度恒定,最難的是長度。 鋼坯推出一刻不停,連鑄線上方的切割機器人緊緊跟隨生產節拍,按照訂單把鋼坯截斷成相同的長度,分毫不差。從鋼坯變成鋼板,還需要反復軋制,隨后鋼坯從230毫米變成了1.8毫米的薄薄一片。 這個時候鋼板的溫度很高,卻十分脆弱。給鋼板降溫是否均勻就關系到了鋼板的韌性、平整度等多項的性能指標。 鋼板到達后,19道水梁按照產品信息,精準調整每個出水口的方向和流速。大小不一的鋼板在這里都可以找到最佳的降溫方式,成為質量過硬的產品。流程雖然復雜,但是僅需要90秒就可以軋完一卷鋼。AGV小車接上鋼卷,機械臂噴上獨有的身份識別號碼,這卷鋼就可以入庫了。這條產線最快一個小時就可以產出1200噸鋼卷。 這里的工作流程非常順暢,但實際上工序之間的距離都是按照公里計算的。工廠占地面積達到5.73平方公里,相當于800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物料是如何在工序之間傳遞,完成快節奏的生產呢?從空中可以看到,封閉的管廊和管道串聯起了整個鋼鐵叢林,形成了整個園區的物流大動脈。
剛剛呈現的僅僅是鋼鐵冶煉中的一部分環節,如果算上煉鐵,整個鋼鐵冶煉要經歷一百多道工序,所有的數據都在一個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大屏幕上清晰可見,工藝流程的反饋和環保數據的監測都盡在掌握。也正是因為搭載上了智慧大腦,千萬噸級智慧工廠的升級也為工業生產帶來更多可能。 河北:把傳統產業的“黑煙囪”打造成培育新興產業的“黑土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河北省承擔著雙重任務。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近年來,河北產業結構逐步優化。2021年,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速達到12%。同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區,去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15.3%。 兩個數據一升一降的背后藏著怎樣的工業轉型秘密?環保、鋼鐵、機器人,這幾個主題詞如何串起河北工業的破繭重生?記者從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馬不停蹄的行程中找到了答案。 9月7日是全球第三個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在一場圍繞“減污降碳,守護藍天”為主題展開的討論會上,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分享了唐山空氣治理經驗,這是他第一次因為空氣治理經驗而站在發言席前。環保是第一站,隨著他的腳步,記者開啟了接下來的行程。 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這是第一次辦,生態環境部實際上有探索性,它選擇什么城市,這是比較大膽而且具有擔當的決定。我們勇敢地打開這扇窗戶讓你看,讓你在里面找問題。到9月6日為止,河北的PM2.5數值是34.7,歷史性、第一次到了二級大氣的標準。
胡啟生的第二站,是一個鋼板生產車間。長度300米的生產線上一條條鋼板經過酸洗、軋制、退火、涂鍍等多道工序后,成為一卷卷25噸重的鋼卷,5G無人天車可以精準識別進行運輸。生產全程無人操作,運轉流暢。通過智能制造改造后的鋼鐵生產企業顆粒物排放減少25%,各種物質排放總體降幅達到38%。 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這是5G技術、邊緣計算及其他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這個技術也同時應用在生產過程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處理和使用,實際上是每個鋼鐵企業都在探索的,循環利用,實現近零排放。 智能化升級還帶來了更大的驚喜,為整個鋼鐵行業帶來巨大變革。從產線上走出的產品從粗鋼升級為高強板、家電板,河北省也正在從鋼鐵高產大省向鐵基新材料基地轉變。 記者孟夏冰:得到什么樣的市場反饋? 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產品結構上,過去的粗鋼、低端鋼材多數是2000元、3000元一噸?,F在5000元以上,6000元、7000元的已經占比更大。
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為工業機器人提供了大量應用場景,也為無數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土壤。胡啟生的第三站,來到了位于唐山市高新區的機器人孵化基地。 機器人柔性應用場景的設計在河北已經逐漸成熟。胡啟生的第四站,來到了機器人柔性生產線的總裝調試車間。一條為重卡生產設計的車橋智能化焊接生產線已經調試完成準備發貨。 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目前是國內水平最高的一條車橋焊接生產線,這也實現了我們通過智能制造升級成長起來的企業,現在給我們其他的企業賦能,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迭代升級的方向。 2021年,河北省在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完成改造數字化車間398個,全省大型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8.2%。全省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達到16.9%,位列全國之首。 河北省副省長胡啟生:河北的傳統產業一定會成為我們孵化、培育、哺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最好的生態和土壤。 天津:大尺寸薄片化光伏硅片持續降本增效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格局下,作為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天津也在持續發力,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光伏產業作為可持續、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者,也在加速推進智能轉型升級。 在天津,記者走進了一家生產超大光伏硅片的企業,看看他們在追光前行的道路上,如何依靠技術革新實現產品、產線雙升級。 隨著國內光伏發電量的持續增長,草原沙漠戈壁上閃爍著的成片光伏板越發常見。而硅片就是這一塊塊電池板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吸收太陽送來的光能,轉換成電能,集中存儲并送進千家萬戶。過去10年,光伏是國內發電成本下降最快的能源類型,成本累計下降約90%。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最大的原因就是產出的硅片一直變薄、變大。目前,全世界最大、最薄的G12光伏硅片,正是在天津TCL中環工廠生產的。 TCL中環新能源材料晶片業務副總經理危晨:工廠最初生產的硅片厚度是190微米,當前已經實現了140微米的產品量產。硅片每降低10微米的厚度,可以降低硅片成本的5%到7%。同時,大尺寸產品的推出一方面能夠提升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以及發電瓦數;另外一方面,也能降低全產業鏈的制造成本。
1.5張A4紙的超薄厚度、12英寸的超大尺寸,硅片產品的升級換代,意味著與之匹配的生產環節都面臨轉型。首要難題是解決上料環節的搬運難題。由于硅片是方形硅棒切割制成的,硅片尺寸的增加,也就意味著硅棒重量的顯著上升。 TCL中環新能源材料晶片業務副總經理危晨:一顆硅棒的重量達到了100公斤,通過傳統的人工操作模式已經無法實現了。 如今,在這里,全自動的物流搬運系統運轉有序,機械臂自由抓取百余公斤的硅棒,在工廠進出自如。
完成上料、線切等工藝,光伏硅片進入下線前的最終檢測。過去依靠人工的方法,搬運抓取這些薄如紙片、重量只有16克的硅片,都很容易出現損壞的情況。要想實現規?;瘷z測,機械手臂這些力氣巨大的設備能否玩得轉“繡花針”呢?為此,工廠自主研發了100%全自動檢測線。多套設備同時運轉,既保證精準抓取,又做到檢測無誤。 TCL中環新能源材料晶片業務副總經理危晨:2020年投產初期,我們一個月的產量大概是2億片。當前的產量已經達到了一個月2.5億片,相比于傳統模式的制造工廠,效率提升兩倍。
光伏產業升級迭代的背后,無數“追光者”持續奔忙在一線。更多的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都在研發當中,未來智能制造的成果將覆蓋更多生產環節,引領光伏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
|||
|